English

“济学苑”里的故事

2000-09-16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庄电一 我有话说

这些天是丁晓莲最开心的日子。一个又一个喜讯,从四面八方接连飞到宁夏固原县城西南一条小巷的“济学苑”中。今年,寄宿在丁晓莲家内苦读的乡下穷孩子有23人参加高考,有20人考中,其中有4人还上了重点大学录取线。

46岁的丁晓莲,是固原县国税局的一名普通税务干部。她出生在六盘山下的一个贫困的回族农民家庭,她是在乡亲们帮助下读完小学又上中学的。从那时起,她就有一个愿望:长大后要尽力帮助周围每一个人。看到由于租不起房子而被迫停学的孩子们,她主动把家里的几间平房腾出来,免费让他们住宿。1993年9月,丁晓莲第一次接收了6名贫困生,来家里住宿学习。7年里,先后有60名乡下孩子在她这里住过,40多人考入大中专院校。她的行动在六盘山下被传为佳话,自治区党委书记毛如柏为她的小院亲笔题写了“济学苑”的牌匾。

丁晓莲不仅免费为农村贫困生提供住处,还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难题。有人生病了,她端水送药,问寒问暖;有人断粮了,她把自家的米面送去;有人没钱买文具,她把钱塞到他们手上;快高考了,她提前买些营养品,让考生们补补身子;高考开始了,为节省这些农村考生的时间,她早早做好饭菜招呼他们来吃……她用自己的爱心温暖着每一位来借住的农家子弟的心。

现已成为银川铁路公安处固原公安段干警的张永刚,是第一批到丁晓莲家借读的学生。提起“丁姐”母亲般无私的爱心,他至今还热泪盈眶。他是在差几分落榜的情况下复读的。谁知就在将要再次跨入考场的前三天,他感冒发烧昏睡不起,心情也坏到了极点。丁晓莲发现后问他:“这么烫,为啥不去医院?”这一问使他更为伤心:因为他此时身无分文。丁晓莲明白了一切,马上用自行车推他上医院,请医买药一直看护他到第二天上午10点。病情好转后,丁晓莲又雇三轮车接他出院并使他如期参加考试。

因家中多人生病而辍学的高三学生李强,被丁晓莲唤回到课堂,今年,他考出了494分的好成绩;因灰心而烧毁书本的女生黄玉红,在丁晓莲的劝告和鼓励下复读一年,结果考上了西北农大……在丁晓莲家借读过的60多人中,哪一个没有得到过她的关心和爱护呢?提起往事,每个人都有一肚子话要说。据估算,七八年来,丁晓莲仅给借住的贫困学生支付的医疗费、学费、路费、水电费就有六七千元,这还不包括她送米送面,给油买菜、代买文具衣物以及给他们的零花钱在内。

就在丁晓莲开办“济学苑”、招农村穷孩子来家住读期间,几个从浙江到固原做家具的人看上了她的几间房子并多次上门协商,愿以高价租用。租金是够诱人的,但她还是一口回绝了。有人替她惋惜:几年下来,这可是几万元的收入啊!

是丁晓莲生活很宽裕、不需要钱吗?不是。丁晓莲的两个女儿如今都已年过20,仍都没有工作。一家三口,基本上靠她四五百元的工资生活。自从接纳了贫困生,她家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拮据了。多年来,她没给自己买过一件像样的衣服,单位的人一年四季见她总是穿那套税服。1998年,她到北京领奖,亲朋好友给她凑了1000多元让她买件像样的衣服,可她仍穿着税服去。离开北京时,她只花65元给两个女儿买一双鞋。同去的人感到不解:“两个女儿,一双鞋,咋穿呢?”丁晓莲却说:“她姐俩脚一样大,可以换着穿嘛!”

自从创办“济学苑”以来,丁晓莲已背上了一万多元的债务。今年6月,一场连绵阴雨淹了地势低洼的“济学苑”。丁晓莲请人连夜抽水,又花几千元请人修下水道,让学子们安心学习。而1997年被淹那次所花的几千元至今尚无力偿还。一个自己也需要救助的人,却在长期无私地救助别人。然而,有人却对她嘲笑、讥讽、猜疑、误解。好在本单位领导和上级机关支持她、理解她。她更坚定了信心:我只不过是想在紧要关头帮帮那些求学心切的乡下穷孩子,有啥错?

送走了一拨,新学期又开学了。慕名而来的人纷至沓来,要来的电话也不断。可小小的“济学苑”早已超负荷了,哪能容得了那么多人?

已从“丁姐”变成“丁姨”的丁晓莲,虽然心力交瘁,疲惫不堪,但她初衷不改,愿把博大的爱心献给新一批贫困生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